最近中文字幕,女人和拘做受A级毛片视频,半夜洗澡被老头添一夜,一本大道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媒體聚焦

首頁>資訊中心>媒體聚焦
【行業展望】中國裝配式建筑行業裂變
發布日期:2019-08-27來源:綠建之家

隨著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發展不斷升溫,“裝配式建筑”這個名詞也被自上到下頻繁提及。“像搭積木一樣建房子”的裝配式建筑已成為國際建筑業新潮流。這并不是新興事物,起源于 19 世紀中葉的德國,隨著建筑材料的創新而被發明出來。我國早在20世紀50年代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就開始了裝配式建筑的探索。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正式提出中國裝配式建筑行動綱領,力爭用 10 年左右的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 30%。

雄安、粵港澳大灣區廣泛應用


中國二十冶工程總承包公司總工程師孫千偉博士對《中國房地產金融》表示:“裝配式建筑是建筑工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國家大力推廣的裝配式建筑,主要體現在結構系統(主要為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裝配式鋼結構及裝配式木結構)、圍護系統(主要為建筑體系的外圍護墻及內隔墻等)、設備及管線系統(包括管線與結構分離、工廠標準化定制設備管線等)、內裝系統(包括全裝修、整體廚衛等)。”


從行業發展角度來看,“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加、環境保護要求的提高、勞動力職業健康及作業環境的改善,建筑業向建筑工業化方向發展是必然趨勢,裝配式的建造方式必然成為建筑業發展的主流。” 孫千偉說。


最初,從研究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設計施工技術開始,逐漸形成一系列裝配式混凝土建筑體系,至 20 世紀 80 年代由于人民居住需求的快速釋放,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應用達到全盛時期。



到了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由于對抗震的整體性和設計施工管理的專業化研究不夠,裝配式混凝土建筑逐漸被現澆混凝土建筑體系取代,造成預制結構長期處于停滯狀態。


但隨著裝配式建筑的技術研究逐漸改善、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對綠色建筑的呼聲日益增強,我國正迎來裝配式建筑發展的新階段。


2014 年,裝配式建筑技術標準相繼出臺,規劃目標更為明確。2014 年 4 月,住建部制定發布《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同年 7 月,住建部在《關于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推動建筑產業現代化,到 2020 年綠色建材在裝配式建筑中的應用比例要達到 50% 以上。


2014 年 7 月發布的《建筑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十三五”規劃》,也提出綠色建筑全產業鏈發展計劃,到 2020 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材應用比例要超過 40%。


除此之外,住建部已于 2017 年12 月發布了《裝配式建筑評價標準》,自 2018 年 2 月 1 日起實施,該標準對裝配式建筑應滿足的條件、裝配率的計算、評價等級劃分等方面進行了嚴格規定,與 2017 年 6 月 1 日起實施的《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技術標準》、《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技術標準》、《裝配式木結構建筑技術標準》三個行業標準,將一起發揮引領指導作用,推動我國裝配式建筑健康快速持續發展。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會長郝際平博士告訴《中國房地產金融》,目前,頂層制度設計已經初步形成,從中央到地方相關政策逐步發布。彼時,規模化格局正在形成,裝配式建筑開工面積大幅增長。


裝配式建筑的生產方式不同于傳統的建設方式,傳統建筑工地給人的印象往往是:噪音頻發、塵土飛揚、垃圾滿地。但與傳統建筑相比,裝配式建筑表現則截然不同。郝際平說道:“除了減少施工過程的環境污染,還顯著降低揚塵,減少建筑垃圾 70%。”


相對傳統建造方式,其節約用水25%,降低抹灰砂漿用量約 55%,節約模板約 60%,降低施工能耗 20%,大幅度降低建造過程中能源消耗的同時,提高工程質量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縮短綜合工期 25%-30%。


總結裝配式建筑的主要優勢,孫千偉將其總結為三方面。其一,由于裝配式建筑部品在預制構件廠生產,其過程管理更為可控,部品質量更優,建筑質量更容易保證;其二,預制構件現場安裝,減少了傳統建筑建造過程中的材料浪費及環境污染,更加環保;其三,裝配式建筑建造過程中,工藝簡單,施工更為高效,現場需要人員少,減少了勞動力用量,建筑工業化程度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企業的積極參與,上海的裝配式建筑發展走在全國前列。對于 PC 建筑,萬科可謂是“裝配式建筑先行者”。近年來萬科持續通過工業化技術應用提高質量、提升效率,減少對人工的依賴及材料的耗費。以2007 年上海萬科新里程成為國內首批產業化住宅試點項目為例。截止到2017 年 11 月,上海萬科已實施工業化項目共計 305 萬平方米,新開工項目單體預制率均超過 40%。


微信圖片_20190827154152.jpg


近幾年在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新區規劃推動下,裝配式建筑有望在政府類建筑外獲得更多商業應用。


微信圖片_20190827154223.jpg
多種方式“一展拳腳”


衡量裝配式建筑是不是真正好的新型建造方式,要看建筑質量、品質、性能是否得到了全面提升。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裝配式超低能耗項目運營中心項目負責人張以超對《中國房地產金融》說:“如果達不到這個要求,那就是為了產業化而產業化,沒有領悟到真正的精髓。”


對于張以超而言,建設領域的一系列科技創新、推廣、進步最終都是為了未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


這一方面,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的系列創新做法值得借鑒。據張以超介紹,該院在傳統現澆的方式上進行了一系列系統性的創新和發展,科技含量較高、信息產業融合度較好,加上科學的管理體制增效,效果也非常好。


對此,張以超還進一步補充說道:“中國建設領域市場很大,不可能完全采用一種建造方式,一定是多種方式并存。新型建造體系涵蓋了各種建設領域的科技進步,不僅是一種裝配式建造方式,也可以探索一系列管理體系、建造方式、施工工藝等,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很多企業在這方面兢兢業業地創新發展,引領了這個行業的發展進步。”


與此同時,發展裝配式建筑也存在很多問題。他提出,各地政策和規劃落地欠缺細則和明確措施、一體兩翼(EPC 和 BIM)工作滯后、裝配化全裝修發展相對緩慢、優秀示范工程少,引領作用不突出、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相對薄弱以及各方面專業人才短缺等問題都亟需解決。


關于裝配式建筑目前存在的問題,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副會長、智能化裝配式建筑業委員會會長李成哲表示,近年來,國務院以及省市區縣等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但由于地區推廣力度不夠,宣傳不到位等因素,導致相關政策貫徹落實不到位且概念模糊。


因此,作為裝配式建筑發展企業無法獲得政府各級部門的全面理解和廣大群眾的廣泛認知及市場認可。


當下環保概念深入人心,傳統建筑材料價格飛漲、勞動力短缺,正是裝配式建筑快速發展的最好時機。李成哲也強調,由于裝配式建筑各部品部件大多在東南沿海城市生產,沒有實現本地化配套生產,運輸半徑太大,運輸成本高于材料總價,從而推高了材料造價,故在造價方面普遍高于傳統的磚混結構。


“雖然鋼結構裝配式建筑在安全、節能、抗震、舒適度方面遠遠優于傳統磚混結構,但是在新農村建設中,工程造價是普通老百姓首要參考指標。”李成哲提出,加上宣傳推廣力度及覆蓋面需要時間過渡,因此被全社會認知、認可的接受程度太低。



機遇和挑戰并存


綜合來看,發展裝配式建筑要明確“因地制宜、循序漸、積極穩妥、質量安全第一”的發展目標和路徑。張以超提出,要高度重視工程質量安全,以質量、效率、品質為考量標準,建立工業化、系統性思維與理念。


采用成熟、安全可靠、適宜本地區的技術體系,建設安全可靠放心的綜合、標桿示范工程。除此之外,還要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弘揚工匠精神,樹立行業標桿,努力打造綜合示范工程。


盡管現階段我國裝配式建筑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但隨著我國逐步進入工業化成熟階段、環保政策的日趨嚴厲,未來一定機遇和挑戰并存。


“裝配式建筑是建筑工業化的主要建造方式,目前主要的裝配式建筑建造主要集中在結構體系上,基本的設計理念及建造理念仍停留在傳統建筑建造方式上的改進和修補。”孫千偉指出,事實上,裝配式建筑的內涵和外延遠超出傳統的認知范圍,應該重新審視裝配式建筑的本質,改變傳統建筑設計的流程化理念,以工業化產品理念進行建筑設計及建造。


談及到未來的發展時,孫千偉認為:“在具體的技術層面,如可以研制和推廣新型模板技術、鋼筋集中數控加工技術、新型圍護系統(外圍護及內隔墻)、模塊化廚衛系統等。此外,隨著 BIM 技術的普遍應用及 AI 等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智慧建造將成為未來建筑建造方式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國各地都在大力推進建筑工業化。相信未來,裝配式建筑的發展趨勢仍然會大面積的應用,并且會更細化和標準化、模塊化,真正通過工業化水平,來降低建筑的整體造價,提高整體施工質量,減少建筑污染。建造方式也會隨著結構形式發生變化,減少周轉材料的應用,會誕生新的施工生產模式。


談及到未來會遇到的一些挑戰,郝際平從質量問題和監管問題兩方面展開說明。“由于產業和技術體系的不成熟,有可能暫時質量會下降,尤其是預制混凝土結構,質量問題會造成市場對裝配式建筑的信心不足,影響整個產業發展;加上,監管機制和手段相對滯后,迫切需要跟進,裝配式建筑是對建筑業全新的升級和變革,現行的管理體制無法適應裝配式建筑的產業需求,需要政府在管理機制上進行改革和創新。”


由于,目前總承包制度無法適應復雜裝配式項目的管理需求,需要對制度進行改進,使其與裝配式建筑項目良好結合,進一步促進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所以,郝際平強調,未來,進一步完善和創新總承包制度是重中之重。


總的來說,從建筑業本身來看,裝配式建筑是提升質量和效率的一條“康莊大道”,更加綠色和環保、節約資源。但在推廣裝配式建筑的過程中還是有很多困難,道阻且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