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央視財經頻道《交易時間》專題深度報道了裝配式建筑行業。以下為文字整理:
建筑新技術層出不窮
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各行各業的科技化進程加快,建筑行業也將改變以往粗放式的發展方式。裝配式建筑、3D打印建筑等新興技術,層出不窮,給傳統建筑行業帶來新的亮點,也給未來建筑業實現新型工業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這段視頻拍攝于2017年珠海的一個建筑工地,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臺風天鴿的影響之下,原本用于工人休息和工作的活動板房被吹得七零八落。蘇浩是中建三局一公司橫琴市民服務中心項目負責人,他告訴記者,由于廣東臺風頻發,他們在珠海項目的活動板房,經常要面臨臺風等極端天氣的挑戰。
蘇浩(中建三局一公司橫琴市民服務中心項目經理):活動板房的話,它有這種搭設便捷,費用低廉的特點。但是,它在我們廣東地區,尤其是橫琴,有個很致命的一個缺點。包括我們前年、去年連續經歷過這種天鴿以及山竹這種特大臺風,整個橫琴我們所有的整個板房,基本上會被摧毀殆盡,面臨著災后的一些重建。
為了避免再次出現類似的問題,他們決定應用裝配式建筑技術來搭建臨時建筑。
眼前這一棟棟漂亮的住宅,就是他們采用裝配式建筑技術修建而成。不僅能抗十四級以上的臺風,在隔音、隔熱、防火等方面的性能更是遠勝活動板房。這樣一棟房子,最快一周就能搭建好,而且能很方便的將整棟臨時建筑拆開搬運到下一個工地,重新拼接,循環利用,周轉次數能夠達到十次以上。
蘇浩(中建三局一公司橫琴市民服務中心項目經理):在周轉、拆的時候,我們只要把這塊板,因為它是活動的,直接拿掉以后,里面螺栓打開,那么這板都是分別獨立的板塊,直接吊走就可以了。我們整個房間頂上有9塊樓板,然后墻壁整個12塊板組成一個房間。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新技術的發展,傳統的建筑施工方式,正在不斷發生著改變。預制化、模塊化和3D打印等技術方興未艾。
在廣州,全國首例3D打印技術建設的配電房在這里誕生,整個過程只需要一臺建筑3D打印機和一名操作員,2-3名普通工人的輔助就可以完成一座配電房的施工建設。不僅施工工期比傳統建設縮短30%,施工人員數量減少約50%,同時廢料的生產料減少60%以上。
仇保興(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3D打印最大的好處就是我們有大量的廢舊材料,磚、瓦、廢的混凝土,那么這些混凝土現場粉粹,粉粹以后篩選,篩選了以后重新添加了高強度的水泥作為凝結劑,重新凝結成建筑材料,那么這種凝結的建筑材料,它是用3D打印把它打印成建筑。
人才缺乏產業化程度不足
裝配式建筑面臨發展瓶頸
作為對建筑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裝配式建筑的發展為房地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思路。不過由于我國發展起步較晚,目前在裝配式建筑發展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構件化工廠生產會增加設備折舊,以及模具、倉儲、運輸等建造成本。再加上我國目前裝配式建筑產業還未行程規模,結構配件形式單一,機械化、工業化水平較低,因此與傳統建筑相比,裝配式建筑的成本更高。
楊曉永(華實中建新科技<珠海>有限公司總經理):對于模具的消耗是比較大的,這同一套模具在這個項目用完了,到另外一個項目是沒法使用的。我們的模具成本,目前占到了整個構件成本的百分之十,我的運輸費用根據距離的遠近也有百分之五到十不等。
吳楚強(招商蛇口深圳區域中部公司副總經理):主要是構件、鋼筋加上鋁模,這三大塊相對的成本會有一個增量,增量大概比原來的成本會增加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左右。
裝配式建筑在構件吊裝、灌漿和節點連接等方面技術要求較高,目前整個行業缺乏專業的技術工人,普通的施工隊伍很難滿足裝配式建筑的施工要求。此外,技術標準相對不完善也制約著行業的發展。
王蘊(萬科集團副總裁):裝配式建筑技術完善程度上還遠遠不夠。我們現在相對比較齊全的標準只是在結構主體的PC(混凝土預制件)上面。那么在比如說(基礎)材料、維護(體系)、工藝工法、驗收標準等等,這些配套的技術體系上,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和進一步迭代。除此之外,比如說我們現在在政策方面上,我們覺得不應該極致地去追求更高的PC預制率,因為這樣子的話,會走到另外一個極端。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裝配式建筑行業的產業化程度不高,相關企業沒有有效發揮協同效應。
王宏(中建鋼構董事長):“什么叫產業化?它不是僅僅結構的工業化裝配式,它是要我們的機電、內裝修、外裝修等等這些全部要工業化、產業化,形成一個完整的產品,這樣我們裝配式(建筑)可能未來受客戶的歡迎程度就會更高。”
政策利好不斷
為裝配式建筑發展保駕護航
對于裝配式建筑,國家出臺相應政策,鼓勵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早在2016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要求力爭用10年左右的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到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
楊曉永是珠海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公司主要生產墻板、樓梯等裝配式建筑所用的混凝土預制件。2017年,珠海市開始大力推行裝配式建筑技術,將裝配式建筑實施納入立項規劃,并且出臺實施細則。隨著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楊曉永企業的訂單也在逐年增加。
楊曉永(華實中建新科技<珠海>有限公司總經理):整個2018年珠海市通過裝配式認證的項目有21個,涉及到構件的生產方量大概有10萬立方左右,我們承接了其中的30%到40%的這個任務量。根據今年的市場情況反應,應該2019年市場容量還有一個大的攀升,訂單這一塊我們今年一季度,我們大概是中標了8000萬的合約額。
不只是珠海市,據不久前上海住建委發布的相關通知顯示,新建民用建筑、工業建筑應全部按裝配式建筑要求實施。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全方面的政策支持使得上海市在裝配式建筑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其不低于40% 的預制率遙遙領先其他省市,這也導致上海市場上的混凝土預制件銷售火爆。
張鴻斌(招商蛇口城市研究院院長助理): 有一次我在(上海)項目上去以后,說項目總不在,干什么去了,去工廠去蹲點、去催產去了,因為構件跟不上。上海我印象中,它是達到了六七十家(預制構件廠)包括上海周邊的一些,仍然不夠用,而且它構件的價格也是全國應該是最高的。
房企發力裝配式建筑
爭搶未來市場的“入場券”
除了政府大力推動裝配式建筑,一場建筑工業化的競賽正在房地產行業愈演愈烈。
早在2013年,萬科就成立了萬科工業化中心,率先在國內推廣裝配式建筑。繼萬科之后,碧桂園、綠地、保利地產等知名房企也紛紛進軍裝配式建筑領域。
王蘊(萬科集團副總裁):從萬科的角度而言,做裝配式我們認為核心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兩提兩減。所謂兩提兩減就是提高質量,提高效率,減少對現場工人的依賴以及節能減排。
業內人士表示,政策拿地和項目開發對裝配式建筑的明確規定有助于鼓勵掌握裝配式技術的房企積極進行研發,也有助于淘汰一些劣質生產技術的企業,實際上都會帶來行業格局的洗牌和行業的優勝劣汰,使得未來裝配式建筑或將成為房企進軍房地產的“入場券”。
鋼結構裝配式住宅是趨勢
目前裝配式建筑主要分為三種結構。分別是裝配式混凝土建筑、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和裝配式木結構建筑。
最近住建部首次提出加大鋼結構裝配式住宅建設試點,讓鋼結構裝配式建筑成為市場的焦點。
日前住建部發布通知要求:推進建筑業重點領域改革,促進建筑產業轉型升級,其中強調要推進鋼結構住宅建設試點。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過去我國鋼結構裝配式建筑主要集中于公共建筑領域,在住宅領域發展則相對緩慢,在政策的推動下,鋼結構+住宅將打開鋼結構裝配式建筑的想象空間。
仇保興(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那么這種鋼結構的建筑,它是在整個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它是可以循環利用的,所以說你把建筑拆了,這結構都可以用。甚至可以比方說,大不了就是回爐,重新冶煉。發達國家現在形成的一個概念,就是城市礦山的概念。城市礦山就是把這些鋼材就儲存在我們的建筑里面。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鋼結構建筑回收率可以高達90%以上,鋼材屬于戰略資源,發達國家30%以上建筑都采用鋼結構,部分國家達到40%,而我國僅僅只有6%。
方晏荷(華泰證券建筑建材分析師):鋼結構的成本它主要取決于鋼的成本和人工的成本。因為人工的成本,它是逐漸處于緩慢上漲的態勢,但是鋼成本的話,它目前還是相對來說,會更高一些。鋼材的成本大概占到了(總成本)的50%-60%。
業內人士表示:人工成本上升是未來的大趨勢,鋼結構裝配式建筑在建筑效果、資源節約和人工成本有一定優勢。未來鋼結構裝配式建筑將成為主流發展方向。
王宏(中建鋼構董事長):現在我們的人工成本,可能占建筑成本的20%還不到,那么在西方的發達國家,人工成本已經占到建筑成本的50%,那么隨著一個人工成本的增加,那么我們材料成本占建筑總成本的比例它就減少了。隨著我們工業化程度的提高,那么我們的勞動生產率也會提高。我相信鋼結構的邊際效應,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根據工信部此前印發的《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中國將力爭鋼結構用鋼量增加到1億噸以上,鋼結構裝配式建筑+住宅若能得到有效推廣,也會帶動上游的鋼鐵產能的消化。
方晏荷(華泰證券建筑建材分析師 ):可能包括鋼結構在內的(裝配式建筑)可能對拉動上游的水泥、混凝土還有鋼材、鋼鐵產能的消化。還有下游的節能環保。我們認為上下游都會有一些比較好的機會。